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和旅游资讯 查看内容

传承红色基因 筑梦"富强滨州"

作者: 李文进|来源: 滨州市文化和旅游局|2019-6-20 09:05| 1238| 评论: 0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革命战争年代,党领导下的渤海人民战日寇、斗敌顽、求解放,创造了彪炳千秋的功绩;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领导下的老区人民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发展生产、改善民生,探索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改革开放新时期,党领导下的滨州人民解放思想、探索创新、跨越发展,谱写了滨州建设的崭新篇章。

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呼唤新担当,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时代需要新作为。新时代呼唤勇于担当的滨州人民传承弘扬老渤海红色基因,按照“担当作为、狠抓落实”的要求,答好“六问”、践行“八策”,努力把握时代主题,勇于担当历史重任,与时代共进,与梦想同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奋进,向着建设“富强滨州”的目标坚定前行。

不忘初心,砥柱中流求解放

1948年11月,决定未来中国命运的淮海战役爆发。为支援战争前线,渤海区人民组织了轰轰烈烈的支前运动,数十万民工随军转战,推粮草、救伤员、运弹药,对战役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陈毅同志指出: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再加把劲往前推,就推出一个新中国!”

革命潮涌。渤海地区在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便开展了党的早期革命活动,建立了山东最早的农村基层党组织,成为中共建党活动较早的地区之一。从 1928 年到 1935年,山东各级党组织领导了八次农村武装暴动,渤海地区就有两个。红色革命思想,犹如涓涓细流,滋润渤海地区,广袤的大地春潮涌动……

抗战脊梁。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在民族危亡紧要关头,渤海地区党的基层组织迅速行动起来。在冀鲁边区,1937年11月,活动在阳信县的共产党员团结当地抗日武装,在流坡坞积极阻击日军。1938年9月,八路军115师组成“东进抗日挺进纵队”抵达边区,巩固发展了冀鲁边抗日根据地。在清河区,1937年12月,黑铁山起义举行,建立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后整编为“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三支队”,成为当地抗日武装斗争的中流砥柱。

1944年初,清河区、冀鲁边区两区合并建立渤海区。渤海区军民随即向日伪发起夏季、秋季战略攻势,此后又发起了春、夏攻势作战,解放县城33座,境内日伪军被全部扫清,形成了西起津浦铁路,东至渤海,北近天津,南至胶济铁路,面积5万多平方公里,人口1000万的广阔稳固的解放区。

求得解放。1946年6月,解放战争爆发。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猖狂进犯,渤海区的党政军民开展群众运动巩固人民政权,积极参军支前支援全国解放,书写了一曲“不屈不挠、艰苦奋斗、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老渤海精神史诗。1947年4月,国民党军队开始对山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中共华东局率领机关、部队、伤员等40.5万多人,转移至渤海区黄河以北地区。渤海区党政军民在完成繁重的支前任务的同时,集中物力、财力,筹集粮食、衣物,千方百计保证转移人员的供应。为支援济南战役,全区一个月的时间就组织了2.6万名民工参战。在支援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南京、上海、杭州的战役中,渤海区组织常备民工团随军南下,一直打到江、浙、赣各省。解放战争时期,渤海区输送16.8万子弟兵,解放军四个野战军中都有渤海区子弟组成的部队;支前民兵民工达81.98万人次,运送粮食2亿多斤,占到当时全省的33.4%以上。

牢记使命,栉风沐雨谱新篇

1970年,国民经济艰难发展,粮棉生产形势十分严峻。惠民地区滨县杨柳雪大队采取黄河水压碱的方式,取得了粮棉双高产。2月13日,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出席全国棉花会议的代表时评价说: “杨柳雪村了不起,粮棉双高产,你们是双贡献,是棉区的一面红旗”。从此,一个以杨柳雪村为榜样,艰苦奋斗,努力生产的工作高潮在各地兴起。

迈进社会主义。1950年5月,渤海区撤销,惠民专区随之成立。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先后完成巩固新生人民政权、治理黄河水灾战胜自然灾害、完成社会主义改造、进行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等,各项事业恢复发展,人民生活取得较大改善。随即,确立社会主义经济道路,通过农业合作化运动,实现了土地集体化;基本形成了建筑材料、陶瓷、木材加工等20多个行业的手工业合作组织;完成了全区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开展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先后建立了北镇铁木厂、北镇拖拉机修配厂、北镇发电厂等国有企业。兴修了打渔张引黄工程,完成了徒骇河开挖疏浚工程,打牢了农业长远发展的基础。

开启改革开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全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破除极“左”思想禁锢和束缚,迅速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积极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初步构筑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新经济体制框架。1984 年后,改革的重点逐步由农村转向城市,全区以改革企业经营机制、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广泛推行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组织农村商品生产走种、养、加、销的路子,走共同富裕的道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推动了各项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全区进行了以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的企业改革,同时财税、金融、外汇外贸等一系列重大配套改革举措陆续出台,全区改革开放开始进入一个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新阶段。

建设小康社会。2000年,滨州实现撤地设市。滨州市委、市政府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注重制度创新和体制创新,以改革促发展,以改革促开放,以改革促稳定,以改革促和谐,精心打造“四环五海、生态滨州”“粮丰林茂、北国江南”,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和工业企业改革,走出了一条经济落后地区坚持改革开放、实现跨越发展的路子,实现了滨州初步告别欠发达、综合实力进入全省中游的重大历史转折。党的十八大召开后,滨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按照五大发展理念要求,黄蓝“两区”建设再掀发展高潮,农村改革进入新阶段,社会事业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大力加强生态建设,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努力与全国、全省人民共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砥砺奋进,改革创新筑伟业

2019年2月23日,滨州进入政协第十一届滨州市第三次会议、滨州市人大第十一届人大第四次会议“两会”时间。市委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走在前列、全面开创”的殷切期望,按照“担当作为、狠抓落实”的要求,围绕建设“富强滨州”,发出了“滨州六问”,提出了“务实八策”,用实干和担当汇聚起了390多万滨州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滨州再起航”的磅礴力量。站在继往开来新起点的现代滨州人,传承老渤海红色基因,推进

“富强滨州”建设是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实现“富强滨州”梦想,在前辈开创的广阔道路上继续前进更是乘势而上的时代旋律。艰难困苦、休戚与共的老渤海革命历史,是我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史的精彩缩影,也是一部党领导人民群众争取自身利益的奋斗史,一部不断赢得民心的革命史。老渤海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一部分,是渤海区人民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不断开拓前进的力量源泉。这份历史的馈赠,不仅铭记着革命战争年代积淀的历史荣光,更以当今时代的实干和争先、赶超与跨越,作为对革命精神最为深刻的缅怀。奋力拼搏、埋头苦干的滨州建设历程,是党带领人民开创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精彩范例,也是一部追求幸福生活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史,一部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建设史。从1950年开始,为追求幸福生活,滨州人民已经奋斗了近70年,在这段以“建设社会主义新滨州”为主题的历史大潮中,滨州人民创造了巨大的物质精神财富,涌现出了无数的先进模范典型。在滨州人民建设幸福生活中展现出来的一幕幕历史业绩,是伟大的老渤海精神的延续,是滨州加快发展的缩影,更是我们汲取经验赶超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起建设“富强滨州”的精神动力。

滨州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经验表明,担当实干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全面小康这幅多彩的画卷上,发展是最突出的主题,民生是最厚重的底色,生态是最鲜明的导向,只要我们咬定目标、奋力前行,就一定能够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责任编辑: 旅游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