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旅游专题 全域旅游 查看内容

用扎实的田野作业留住乡愁与老艺人的绝唱 ——解读我市第一部滨州境域内地方戏曲剧种专著《东路梆子》

2017-2-24 15:02| 1509| 评论: 0
用扎实的田野作业留住乡愁与老艺人的绝唱 ——解读我市第一部滨州境域内地方戏曲剧种专著《东路梆子》

沾化区傅家村的“傅家吼”艺人在村里排演。 (李振平 摄影 )

 庄科村老艺人赵文德指点乡村男旦张月国。 (李振平 摄影 )

近日,《滨州地方戏曲研究丛书·东路梆子》出版发行。该书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是我市第一部系统总结、梳理、研究滨州境域内地方戏曲剧种的专业著述。

这本书的写作很艰辛,有一组数字可以证明:编著者基层调研总计一年半,共走访了滨州、淄博、济南、德州等地与东路梆子相关的村、团体70余个,采访基层群众、民间老艺人200余人,最终定稿52万余字。

那么,该书价值究竟如何?作者为何又付出如此多精力,做如此大面积、深入的田野作业呢?带着问题,记者采访了该书编著者臧宝荣、李振西,请他们讲述调查、写作背后的辛酸苦辣,倾听地方戏曲所饱含的绵绵乡愁。

利用4个地市70余个传承单位200余个采访对象提供的东路梆子声、音、图、文、谱素材,写就一篇系统扎实的戏曲田野报告

“为什么不删掉其中的剧目和采访细节,那你们就可以是‘著’而不是‘编著’了。”稿件校审时有人这样问编著者。

编著者如此回答:其一,实用性与工具性是此书重要定位。口传身授的教戏方式导致大量剧目因无剧本曲谱而无法完整演出。每次调研归来重要的工作是寻找整理采访对象急需的剧目曲谱。故在撰写后期,决定把剧团急需的剧本筛选出来编入此书,以便更好地服务基层剧团与戏曲工作者。

其二,过去东路梆子鲜有曲谱,而曲是剧种的主要特征之一。本书曲谱部分主要是周书岐老先生花费毕生心血凝结而成。上世纪70年代末期,他用20多年的时间,或徒步或骑车,走遍惠民、阳信、无棣、沾化、滨城、邹平、乐陵、庆云、章丘、高青……这些原惠民地区及周边东路梆子活动区域,耳听手记下大量当时东路梆子艺人的唱腔。

“2014年7月,当胃癌晚期的周书岐老先生满含热泪将厚厚的曲谱手稿交到我们手中时,我们知道这不仅仅是老人家毕生的心血,更是一种信任和托付。我们怎能为图虚名而辜负这份信任?”臧宝荣说。两位编著者交流后达成一致,编著者的名字都可抹去,但曲谱部分万不可删掉。

臧宝荣坦言:“一起合作的李振西老师剧团出身,又长期从事地方文史编纂,既懂戏曲又懂地域文化。我们梳理总结出了很多原创性学术观点,但成书时我们自感理论深度和研究水平有限,不敢冒失,谨慎起见,未全部入书。整体而言,这本书还是侧重于资料收集、详实记录、谨慎梳理,理论提升不够。”

臧宝荣低调、谦虚,但却不能因此否定该书的重要价值。因为,能够带着现代科学调查方法,连续走访70多家传承地点,与200多人面对面深入交谈,全面记录下声、音、图、文、谱,实属难得。从这一点上来说,该书不仅是我市第一部系统总结、梳理、研究滨州境域内地方戏曲剧种的专业著述,更是一份扎实、详尽的戏曲田野作业。因此看,《东路梆子》正是一份记录乡愁、绝唱的诚挚作品。

“田野作业”是人类学、民俗学等专业赖以生存的学术方法之一。它的基础是“参与观察”,要求调查者与调查对象“同吃同住同劳动”,精通被调查者的语言和生存语境。以此标准来看,两位编著者都是带着深厚的文史、戏曲专业功底来调查的。臧宝荣是我市艺术创作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戏曲研究创作。李振西曾长期在滨城区吕剧团、滨城区文化馆工作,写过多种剧本,熟悉曲谱,也主编过《北镇志》《滨州文化志》等地域文史书籍。

东路梆子从诞生起就没有正式剧本和固定曲谱,传承仅靠口传身教,所以该书高度重视第一手资料,对东路梆子的起源、发展、现状、唱腔、版式、节奏及剧目进行了系统总结。在细节上力求精准,如清晰地记录下被采访老艺人的年龄、行当、阅历,力争构成一个个相对完整的“个人生活史”。

正因如此,该书收获了不少原创性学术突破:面对东路梆子起源10多种说法的争论,编著者分析认为它源自山陕梆子,有300余年历史;惠民县东路梆子剧团曾是我国惟一一家官方东路梆子剧团,抢救性整理发掘多个剧目和曲谱……东路梆子有着300多年历史,该书搜集到339种传统剧目,展示了山东百姓的阳刚大气

面对剧本、曲谱记录的匮乏,《东路梆子》编著者搜集到339个剧目,其中在滨州地域班社、剧团演出过的286种,未演出过的53种。同时,系统记录了惠民县东路梆子剧团的历史传承。

“东路梆子原名‘梆子腔’‘章丘梆子’,也叫‘山东吼’‘东路呕’。关于它的起源争论很多,我们通过比较、分析、查证,最终认为:它的根在山陕梆子,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李振西说。

李振西介绍,据乾隆二十八年《蒲台县志》记载,当时大清河岸的蒲台县北镇、武定府的清河镇都是非常繁忙的水陆码头。武定府在大清河北岸,是当时鲁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更为东路梆子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章丘在大清河南岸,也是重要的商贸中心。因而,他认同《中国戏曲志-山东卷》的记述:“(章丘)当地流行的梆子腔,是山陕梆子经过山西、河北等省传至章丘等地,至晚在清代中叶就已经在本地流行。”同时,从李振西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大清河曾在东路梆子的传播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那么,东路梆子有啥重要价值呢?该书认为:唱腔丰富,剧目繁多,美学价值高,蕴含着优秀的传统文化。

就唱腔而言,东路梆子的特点是:先吐字,后拖腔,吐字用真嗓,拖腔时高八度唱,也就是“吼”,听起来高昂、健壮。东路梆子的每句唱腔均为过板起,也有从兄弟剧种移植过来平板起的声腔。该曲种的独特演唱形式,和与兄弟剧种吸收、融合中发展起来的演唱形式,在中国戏曲百花园中独树一帜。

就剧目而言,东路梆子多是讲究家国忠义,家长里短、郎情妾意少,始终高扬惩恶扬善、精忠报国、仁孝和睦等传统美德,展现了山东百姓的阳刚之气。因而,它也被称为“大戏”。

滨州是东路梆子的传承、演出中心区域,《东路梆子》记录了身边的乡愁和老艺人的绝唱

从调研和走访结果得知,滨州市是东路梆子的传承、演出中心区域。因而,东路梆子是咱身边的乡愁,但它也渐成老艺人的绝唱。

在受访过程中,臧宝荣、李振西忍不住心热、眼湿,因为老艺人们日渐垂暮。惜未成书周书岐先生先行辞世,成作者心头憾事。当日臧宝荣在微信写下:“惊闻噩耗,彻夜难眠。晨起奔赴,已迟已晚……满满愧疚,深深遗憾……他日成书,定送墓前。”

“的确,东路梆子整体上面临传承无力、后继乏人的现状,我们所做的可能是一种抢救式整理、保护。但让我们欣慰的是,仍有那么多普通农民热爱着它。同时,在邹平、沾化等地,仍有生机勃勃的演出,甚至有儿童成为戏曲新苗。”臧宝荣说。

诚然。沾化区冯家镇付家村的耄耋老人傅元赏能写会画,拯救出26出梆子戏,村里“金声剧团”的剧本整理、舞台装饰、演员化妆、剧务管理都少不了他。在沾化区冯家镇庄科村,有个养育了五代戏曲人的戏班,取名“新秀剧团”。团长赵文德解释说:“俺们村这个50年历史的老剧团,特点就是孩子们踊跃参与,这些后起之秀是我们的骄傲!”在那里,10来岁的娃娃能在台上歌舞,有三个“戏娃娃”还走进了大学校门。

34岁的张月国是庄科剧团的“角”,他的旦角扮相漂亮、唱腔细腻,给东路梆子添加了少有的柔美。其花旦,声色脆亮,恰似山花娇艳;其青衣,优美舒展,嗓音温柔无限;其老旦,犀利传神,冷眼看破离合悲欢。当他在海上有空闲时,就对着大海唱戏,也不知道谁能听见!

记者    刘清春

                                                                                                                      责任编辑  胡旭阳

责任编辑: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