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旅游专题 乡村振兴 查看内容

乡村振兴看博兴县王平村

作者: 李淑霞|来源: 滨州市文化和旅游局|2019-1-7 15:28| 1598| 评论: 0

冬日,似乎总让人联想到萧瑟的景致。然而,此时走进博兴县乔庄镇王平村,平坦整洁的道路,家家门前喜庆的灯笼、红红的对联,村民们或养蘑菇、草柳编或广场上健身,满足与希冀的笑容在脸上洋溢,而村北六栋风格独特的民宿更是为村子增添了别样的雅致……

王平村,一个全村人口不足300,60岁以上老人就占1/3的经济薄弱村,因为市派“第一书记”张涛的到来,沉寂的小村焕发勃勃生机,也带给村民浓浓暖意。这份温暖,不仅仅是手有活钱心不慌,更因为“第一书记”为他们规划出一番“有奔头”的好前景,且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村容村貌“靓”了,村民心里“亮”了

2017年5月,作为市派“第一书记”,张涛来到王平村。坑坑洼洼的进村路,黑咕隆咚的“夜景”,斑驳的房屋外墙,薄弱的村经济……张涛开始思索,乡村振兴,王平村的第一步棋该如何走?

南美白对虾养殖是王平村的主导产业,六七月份正是养虾的季节。进入雨季,泥泞不平的狭窄土路给运送虾饲料带来极大不便。与村“两委”、村民沟通后,张涛决定首先铺设生产路。

1500米的砂石路铺到虾池边,方便了养虾,更便于卖虾。“以前,车进不到虾池边,需要用小车倒虾,造成虾的死亡残损。自打修了生产路,虾的成活率高了,价格也上去了。”村民宋文辉高兴地介绍。

与此同时,50盏LED路灯把王平村的夜晚照亮,也让村民心里亮堂起来。“这个第一书记是个干实事的人!”村民们在心里认可了张涛。

群众的期盼就是工作的着力点。本着先易后难、先急后缓原则,进村路的整修开始摆上日程。

之前修生产路、安路灯,村里已欠账5万元。修进村路,动辄几十万元的资金哪里来?张涛召集村“两委”和村民商讨。这次,村民们意见空前一致,“走了这么多年坑洼不平的路,早够了。路,咱一定要修!”

至于资金?在张涛和村“两委”带动下,90多户村民毫不含糊地捐出5万元启动资金。同时,张涛积极争取所在单位市畜牧兽医局以及社会和上级有关资金支持。

2017年10月1日,王平村宽阔平坦的进村路建成通车!与此同时,沿公路两旁修起1200米的高标准排水沟,栽植上绿化树。

接下来,清运陈年垃圾、平整房前屋后、粉刷外墙、整修破旧房屋、扩建健身广场,建起具备办公、阅览、文体娱乐、日间照料等多功能的综合大院……

家家门前还悬挂、张贴上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仁孝文化的灯笼、对联。夜幕降临,整个村庄家家亮起红红的灯笼,排排路灯绽放柔和光芒,一派欢乐祥和景象。

“村民家门前的灯笼和村里的路灯连在一起,电费由村集体支付,村民不用额外花一分钱,这就打消了村民的顾虑。”张涛告诉记者。

村容村貌靓了,文化娱乐、乡风文明也不能拉下。在张涛张罗下,村里组建起锣鼓队和广场舞队,并多次邀请市里的文艺演出团队到村慰问演出。同时,通过“农家乐”运动会、全家福照片、“好婆婆”“好媳妇”评选、大走访等内活动活跃农村文娱气氛、加深邻里感情……

兴产业,鼓腰包,提“精气神”

步入王平村,村西侧的“黑平菇信息化智能种植示范基地”会让很多人眼前一亮。

通过与市农业局对接,张涛引进了通过技术实现智能化控制并可反季节生产黑平菇的项目。仅此一项,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收入8万元,同时为村里增加10万元以上务工收入。

“群众出行方便了,晚上亮堂了,文化生活丰富了。如何增加村集体收入,让村民富裕起来,真正改善生活质量?还得靠产业!”张涛表示。

王平村60岁以上老人就有104个,还有17个残疾人。2017年,张涛引进了草柳编、平菇种植、光伏等投资小、风险低、见效快、技术水平要求低的小型致富项目,惠及全村39户,每年可为农户增加收入8万元以上。

记者前去采访时,65岁的闫桂美正在利用农闲时间“编货”。“现在家门口挣钱的项目很多,一个月能挣个六七百元,手里有了零花钱不但不用伸手跟孩子要钱,还能贴补他们点。”老人笑呵呵地,很是满足。

黑平菇种植项目则是利用农户闲置房屋、闲散劳动力,一天十几分钟喷喷水,一个农户一年就能收入3000元左右。而土生土长的王平高粱酒,在张涛到来后,也进行了重新打造,焕然一新的农家小院,成了一个古色古香的酿酒小作坊,吸引了不少外地人前来购买。

王平村的变化,给村民带来实惠,也带来更多发展机遇。2018年初,村里争取到扶持村级集体增收的专项资金,要求建设科技含量高、风险低、回报率高、示范引领作用强的种植或养殖项目。经多方考察,张涛在2017年种植平菇与市食用菌研发中心专家了解、接触基础上成功合作,共同开发“黑平菇信息化智能种植示范项目”。

项目总占地2400平方米,建有84平方米的信息化智能菇房6个,温度、湿度与二氧化碳浓度的监控、调节都通过电脑连接到手机APP客户端,实现远程管理,技术国内领先,年产黑平菇10万公斤。项目建设完成后整体出租给滨州市食用菌科技推广中心进行运营管理,在为集体和村民直接增收的同时,还可带动王平村及周边村平菇产业发展,具有极强的示范引领作用。

从菌包的灌装到蘑菇的管理和采摘,项目为村内妇女和具有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增加了实实在在的收入。“老人们能在家门口打工,干完活马上就能领取务工费,都非常高兴。”张涛介绍,而且最多时有30多位老人围在一起做工,有说有笑,也增加了邻里之间的感情和生活的乐趣。

多个产业项目发力,村集体有了持续稳定的收入,为民办事、服务能力大大增强。村民们更是尝到了产业振兴的甜头,提振了精气神、向心力。

村民孙国瑞有感于村里的“巨变”,不禁“诗兴大发”——2017年,张涛书记来增援,到了王平看一看,王平的公路稀巴烂,晚上出来看一看黑灯瞎火一大片,到了村后看一看生产路看不见……安路灯一两天,老太太晚上出门一看照得像白天;生产路修了一两天,收虾车一下子开到虾池边,一斤虾多收入三五元;幸福大院又剪彩,乐得老头老太笑开怀;老太太学柳编,学好柳编能挣钱……

栽好梧桐树 诚引凤凰栖

通过发展产业,与不同层面专家接触,张涛意识到,要想产业振兴,首先必须人才振兴。村里有了人,尤其是能人,才有人气,才能为村里发展带来政策、资金、思路与办法。  

王平村自明洪武年间先人迁此建村,基本是只有走的没有来的,年轻的、有本事的都往市里走。一个村子光剩60多岁的老人、躺卧在床的病人、生活不能自理的残疾人,要想发展产业显然不可能。

良禽择木而栖,人才、能人更是如此!

几经考虑,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张涛与村“两委”确定了开发利用村内闲置宅基地及坍塌院落,建设休闲观光园区,发展民俗文化教育、康养基地项目,挖掘建设新的富民产业等思路。

其中,“归园田居”项目,旨在实现人们到乡村休闲旅游养生的梦想,现已成功吸引来外资,并完成首批建设。“养虾池旁的台田和水面,还可种上果树,建上几十个二三十平方米的房子,打造农业观光居住示范园。”张涛表示。

王平村90户人家, 60多户从事南美白对虾养殖。发展新兴产业,更要抓好主导产业。驻村后,张涛发现,多年来,王平村沿袭粗放的传统养虾模式,从购置虾苗、饲料到日常饲喂、病害防治都凭虾农主观“经验”,不注重科学,也缺乏技术革新,养殖成功率和效益较低。

如何提高产出效益,让主导产业真正成为富民产业?张涛认为,科学养殖是关键,而这需要专业人才的带动。

在成立合作社,聘请市海洋渔业局水产专家来村办班辅导的基础上,经协商,王平村决定建立郑沭河专家工作室,在关键时间节点,比如放苗、消毒或者大的疾病暴发时由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并培养本土人才,配备专业器材进行水质、虾苗等的日常检测、防疫。同时,把好虾苗质量供应关。在此基础上,摸索一套通过简单指导就能掌握的南北白对虾农户散养标准化操作规程,提高饲养管理水平。

许是应了那句“越努力越幸运”。日前,王平村获批乡村振兴省级示范村,再次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我们已多次邀请果树、水产、食用菌、文旅专家到村‘把脉’乡村振兴。”张涛介绍,下一步将以“归园田居”项目为依托,招揽部分文化、旅游人才围绕民俗文化旅游,把村里10余亩建设用地开发利用好,几大板块有机融合,打造生态宜居、产业兴旺新王平,真正实现乡村振兴。

责任编辑: 旅游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