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美食住宿 美食 查看内容

“锅子饼一开张,烧饼果子不吃香” “邢家锅子饼”的百年家族传承

2017-2-27 18:02| 2394| 评论: 0
“锅子饼一开张,烧饼果子不吃香” “邢家锅子饼”的百年家族传承

“锅子饼”,作为滨州传统名吃,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在《滨县县志》《滨州地方志》《山东省志》中都有“邢家锅子饼”是滨州地方名吃的记载,并被录入《古韵流彩:滨州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书,入选全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锅子饼”原称“合页饼”,有“锅子饼一开张,烧饼果子不吃香”一说

据邢家锅子饼第三代传承人邢林祥介绍,祖父邢振海是“锅子饼”的创始人。

邢振海共兄弟四人,邢振海在家排行老四。当年老大邢振浦开设了邢家馆;老二邢振山开设了干果店;老三邢振江开了邢家包子铺;老四邢振海(邢林祥的祖父)开设了邢家锅子饼。

最早,邢振海是做单页饼的(又叫单面饼)。由于从前的老北镇是商客来往的交通要道,又是较大的贸易集镇,在集市上逐渐出现了各种快餐式食物,如火烧、包子等。

邢振海见此,开始动脑筋,另寻出路。由于赶集的时间比较紧张,人又很集中,过了中午就散集。所以,邢振海就在时间上作文章,看看能不能在单页饼里面夹上菜,既当菜又当饭?

有一天,邢振海突来灵感,在单页饼上抹上香油后,放上馅料,再把另一页饼放到上面,用擀面杖在上边一起擀,他惊喜地发现,面饼软而薄。后来他给饼起了个名字叫“合页饼”。

此饼好吃易做,携带方便,不耽误赶集,刚一上市就受到青睐,回头客络绎不绝,并逐渐有了“锅子饼一开张,烧饼果子不吃香”的说法,再往后更有“邢家不摆案,西关会不起”的说法。这说明当时有很多前来赶会的,就是冲着吃“锅子饼”来的。当时西关赶会请戏班子唱戏,没有邢家出钱也请不了来。

邢家锅子饼已传承至第四代,家族门店扩至7家,并打破“传男不传女”旧习俗

邢振海共有四男两女。按照民间“传男不传女”的风俗习惯,邢振海将手艺传给了长子邢彬。

邢家锅子饼传承人的传承谱系是:创始人邢振海(邢林祥的祖父)作为第一代;邢彬(邢林祥的父亲)作为第二代;邢林祥作为第三代传承人。

邢彬(邢林祥父亲)曾在1954年惠民地区举办的名食展览会上一举夺魁,后曾被国营饭店聘为师傅,并开始收徒传艺。从此,锅子饼被列入饭店食谱。

邢林祥多次被大饭店聘请前往传授制作技艺,曾参加过市里组织的技能比赛,并受到各方好评。因在培养和传承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邢林祥被评为滨州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滨州“锅子饼”传承人。

据邢林祥介绍,家族传统名吃门店共开设了七个。此前老家滨城区滨北街道已有了两家,一个由二哥邢庆祥所开,另一个店由侄子(第四代传人)邢月明所开。另外市区还有四家,分别位于剧场街、渤海十路(黄河七路至黄河八路之间),渤海六路(黄河二路至黄河三路之间),渤海八路樊家市场西侧(邢林祥早期开设第一家)。

近日,邢家锅子饼第七店开张。新店位于市区黄河十路、渤海七路交叉口北路东,在传统名吃锅子饼的基础上,新店还提供炒菜等大众餐饮服务。

在传承到第四代时,邢家打破了“传男不传女”的旧习俗,其中渤海六路店就传给了邢林祥侄女邢雪艳。对于刚开的第七店,邢祥林说准备交给大女儿邢云燕主持打理。 

锅子饼曾作为招待“棉区红旗”杨柳雪村参观者的特色用餐

在文革后期,因个体经营受限,邢林祥的父亲邢彬曾被当时的食品公司聘请去,专门制作锅子饼,从此锅子饼被端上餐馆饭桌。

邢林祥曾跟随祖父赶滨城西关集(老滨城集),从小就看着祖父、父亲制作“锅子饼”。从1979年开始,邢林祥在家里学习制作,并跟随父亲赶集、赶会,卖给南来北往的商客,并以此养家糊口。

1993年,因生活所迫,邢林祥携妻子来到城市寻找生计。他根据市场的需求,使锅子饼在原有风味基础上不断创新。为适应现代人的口味,锅子饼以色淡味美为主。在制作上精益求精,邢林祥大胆尝试素菜和海鲜味的改进方法。

据邢林祥介绍,早期锅子饼馅料以猪头肉为主,后又加了素三鲜。主要原料有:黄瓜、鸡蛋、豆腐、东北黑木耳、香菜、海米、优质香油等。锅子饼为纯手工制作,无添加剂,保持了面粉自然芳香和菜的清淡。刚出锅的锅子饼散发出带有鲜味的香气,外型干净,味美清新,香而不腻,老少皆宜,方便实惠,令人百吃不厌。

1974年,杨柳雪村被周恩来总理树立为“棉区的一面红旗”后,各地参观者纷纷前来学习取经。在杨柳雪招待所里,邢家锅子饼成为特色招待用餐,各地客人品尝后均称“味美好吃”。

(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 郭刚

责任编辑  胡旭阳

责任编辑: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