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旅游专题 全域旅游 查看内容

最早的滨州人从哪里来

2017-2-24 16:57| 1314| 评论: 0
最早的滨州人从哪里来

后李文化遗址分布图

很多人认为滨州是退海之地,无古可考,也有很多人认为滨州历史悠久,文明灿烂。那么,滨州真的无古可考吗?如果不是,滨州的历史到底能悠久到什么时候?

近年来,随着滨州考古发现的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深埋地下的遗迹遗址和珍贵文物经挖掘保护呈现在世人面前。这些历史遗存极大地弥补了文献记载的不足,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了滨州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这对滨州早期历史而言尤甚。

那么,滨州到底有哪些文物,这些文物中又昭示着怎样的滨州历史?本报今日开设《文物讲读滨州史》栏目,让我们通过文物珍品和历史遗存,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细数滨州文物家底,探寻先民生存纹脉,还原淹没在历史长河里的滨州历史。

有人类居住生活的滨州历史起于何时?最初来滨州拓荒的人类出现在哪里?是南部山区,还是小清河流域,抑或是渤海沿岸?

随着考古发现的不断深入,这些问题也渐渐有了答案:目前滨州境内发现最早的人类既不出现在沿海地带,也没有出现在小清河、待骇河等河流两岸,而是出现在邹平南部山区的山前冲积平原上。经过不断地繁衍生息,人类才由山前平原进而越过现在的小清河、徒骇河等流域,逐渐由南往北扩展在现在意义上的整个滨州大地。

最早的滨州人出现在邹平山前丘陵地带

邹平南部长白山下有一座美丽的黛溪湖,湖南边有个村子叫孙家村(现改称溪河村)。就在该村西北300米处的地方,有一块面积约6万平方米的平台,地势明显高于周围,考古工作者就在这里发现了一处古文化遗址。黛溪河便在遗址的东部经过,注入黛溪湖。根据以遗址发现地命名的原则,考古人员将这一处遗址称为孙家遗址。

孙家遗址就是滨州发现最早的古人类遗址,属于后李文化范畴,距今大概8500余年。后李文化是目前山东地区发现距今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是山东新石器文化的源头。后李文化是以淄博市临淄区齐陵镇后李遗址一期文化的发现命名的。

1988~1990年,为配合济青公路建设,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后李遗址公路路基占压部分进行了两年四个季度的发掘工作。后李文化便以该遗址的名字而命名。目前全省发现的后李文化遗址只有10余处,这些遗址大多分布于泰沂山系北侧海拔40米~50米的山前丘陵和山前冲积平原上。孙家遗址便是其中一处,且位于这10余处后李文化遗址的中心地带,其意义十分重大。

孙家遗址是什么时候发现的呢?孙家遗址是1981年3月文物普查时发现的,次年再次实地考察时,在距地表大约1米深处发现灰坑并夹杂大量陶片,土质为黄沙泥土。1987年10月至11月,山东大学考古实习队在邹平县部分乡镇进行了一次文物普查工作,并在孙家遗址采集到三四件陶釜的残片,其中有一件仅缺底部。这些残片皆为夹砂红褐陶,手制,陶胎较薄,器形较大,火候则较低。其中一件陶釜的口径超过30厘米。

孙家遗址东接黄山西麓,南为长白山,其地势明显高于周围,东西长约300米,南北宽约200米,总面积约为6万平方米。现在有一南北排水沟将遗址分隔为东、西两块,人们俗称西部为“王家台”,东部为“梁家茔”。据村民反映,这里曾出土完整的陶豆、陶鬲等器物,但均遭破坏。现在还能从地表采集到鼎足、鬲足及豆盘、豆把、口沿等标本。2009年1月,孙家遗址被滨州市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孙家遗址又被山东省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孙家遗址是滨州惟一发现的一处后李文化遗址,也是目前滨州境内发现最早的史前人类遗址。这说明早在距今8500年左右,滨州大地上就有先民生息,开启了滨州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同时,孙家遗址的发现,也说明后李文化时期,滨州境内的人类活动范围还非常小,仅限于邹平南部山前丘陵地带的溪河村附近。

当时的滨州人是如何生活的

那么,这些最早的滨州人又是如何生活的呢?根据考古发现,当时人类的生活方式主要以采集和捕捞渔猎业为主,但原始农业和定居生活也已出现。

后李文化时期(距今8500-7500年间),正当大理冰期结束之后,气温逐步回升之时。滨州境内气候温暖湿润,气温比现在高约2-3℃,降水丰富,河湖沼泽密布,大量喜温的动植物居于其间,属于典型的亚热带气候,自然环境非常适宜人类生存和生活。滨州南部山区及山前丘陵、山前平原地带气候温润,雨量充沛,森林、灌木丛生,为采集、捕捞和狩猎提供了理想的场所。

这一时期,人们采集对象的范围十分广泛,植物的根、茎、果等都是人们采集的目标,鱼类和蚌类则成为人们捕捞的主要对象。从滨州及周边地区后李文化出土动物骨骼数量及分布看,狩猎活动在先民生产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是获取肉食的主要手段。先民狩猎首选目标为梅花鹿、斑鹿、鹿、獐、野猪等,其次是狗、獾、貉、狐等小型动物。

当时的人类已经使用专门进行粮食加工的石磨盘和石磨棒,说明人们已经在逐步摆脱茹毛饮血的狩猎生活,原始农业已渐渐成为人们的生产方式之一。农业的产生,在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有了农业,人们就有了比较稳定的食物来源,可以过定居生活,不必再为了填饱肚子而去长途跋涉。

半地穴式房屋复原模型

他们的房屋面积也较大,面积多在30~50平方米之间,大的甚至超过50平方米。布局相对规整,并且有意识地规划自己的住所。根据房内遗存情况,可将房内分为三个活动区:一是炊灶区,主要由支脚及炊具组成,大多位于房址中央或略偏一方,相当于今天的厨房;二是加工区及储藏区,一般在房址地穴的边上,相当于今天的储藏室;三是活动及睡眠区,相当于今天的客厅和卧室。当然,他们的房屋还很简陋,属于半地穴式建筑,也就是在地上挖个深坑再建房屋,一半地下,一半地上,有点像现在半地下式的车库。

陶釜不仅可以煮饭,还能盛水和粮食

当时的人类还出现了较为齐全的原始手工业门类,主要有制陶、制石和制骨、制蚌业。同样,孙家遗址出土的遗物相应地也以陶器和石器为主,并有相当数量的骨、角、牙和蚌器。陶器制作工艺比较原始,以泥条盘筑为主,烧成温度也较低,多数陶器陶质疏松,遇水即溃,极难复原。

石支架顶上放置用来煮饭的陶釜

后李文化的石器也比较发达。该时期的遗址大都分布在丘陵和山前平原上,地理环境为人们选取石料提供了方便。后李文化的石器不仅发现数量较多,而且种类丰富,制作水平较高,有些石器制作相当精致。制作工序可分为选材、制坯、琢修、打磨、钻孔等。石器种类主要有斧、铲、锤、镰、石球、凿、石磨棒、石磨盘、研磨器、磨石、支脚和石饰等。

后李文化的骨、角、蚌器也有了巨大的进步,数量较多且较精致,绝大多数为磨制,其制作有选材、破料、成型、磨光、穿孔等工序。但由于年代久远,保存条件较差,蚌器大多朽烂。

孙家遗址所在的后李文化时期,贫富分化尚不明显,还处在母系氏族社会,从所有制形态上则属于氏族所有的原始公有制经济形态,人们以血缘关系结合在一起,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劳动果实,过着平等的生活。

(作者   张卡)

(作者单位:滨州市博物馆)

                                                                                                                 、责任编辑  胡旭阳

责任编辑: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