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简介】
小营村,现隶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小营街道,北距黄河约15公里。1734年,清雍正十二年,蒲台县设仁义礼智信五乡,小营村隶属礼字乡。1929年,民国十八年,设蒲台县二区,区以下设镇,自此始称“小营镇”;1956年,蒲台县撤销,小营并入博兴县。1956年4月,称博兴县小营区、小营乡。大跃进时期,小营村在两个生产队基础上分为小前、小后两个行政村。目前,五个行政村合村并居点“小营社区”即将竣工,小营村首批200余户居民将告别平房,上楼开始新生活。
“大营不大,小营不小”,村名源于宋军兵营,这个“兵站村”曾是蒲台县政府驻地,差点成了新蒲台县城
相传,“小营”之名来自宋初,原是宋军的一处兵营,是赵匡胤北进南征的重要据点。明洪武二年,王姓始祖王通挑着担子自河北枣强迁居至此。因王姓为明初最早移民,该村曾起名王家镇,后改称小营村。
采访得知,宋军兵营旧址在小营村东北角。传说,该兵营有个高大的旗杆,被一个王姓奇人一箭将旗子射了下来。宋军认为旗子掉了犯忌讳,于是将兵营挪到了现在的大营村。也许,当年的兵营真有大小之分,可历经千年变迁,现在则是“大营不大,小营不小”了——大营村只有600余口人,小营村则是一个总计1600余口人,有着40多个姓氏的大型村庄。
从史料上看,小营大集经明清时期的发展,已成为四里八乡重要的经济中心。再者,小营为官道经行处,是蒲台县至博兴县的要道。1936年,德潍公路开始建设,小营的交通优势凸显出来。由此,自清雍正起,小营村逐渐成为镇域行政中心。
据小前村主任李茂江讲,小营据点曾是黄河以南比较有名的日伪据点。“小营驻着蒲台县警备大队的一个中队,大约120来个人。伪军多,鬼子少,常常是白天运来一汽车兵员,晚上留下几个,其余离开。若白天离开,士兵则趴在车厢里,给人制造一种据点里鬼子很多的假象。”
当时,旧镇警察所的伪军特别喜欢来赶小营集。到了集上,见了好东西就抢,村民极其厌恶又不敢招惹。当时,蒲台县二区区中队埋伏在高家窑窟窿,打了伪军一个措手不及。从许王村走出来的侦查员王秉忠在小营留下了很多传奇故事,他和小营村民一起击毙多名日伪军。日后,外号“王大牙”的王秉忠成为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公安局局长,并跟随周总理多次出访。
1945年,日伪小营据点被攻克,蒲台县一区区委、区政府先是迁入村民王立功家办公。日寇投降后,则搬进小营村程树桐家办公。1953年,小营区委、区政府搬至“万顺成”合作社,蒲台县政府也从高庙李迁入小营村。
说起已经消失的“老蒲台”,小营村民颇为感慨,他们毕竟古来就隶属蒲台县。建于金朝的蒲台县城曾因大清河而繁盛多年。但随着黄河1855年的改道,蒲台县日益濒危。1953年,蒲台县进驻小营后,很多村民还曾设想,本村将成为新的蒲台县城,小营人将成为“城里人”。但谁料,1956年3月,多灾多难的蒲台县最终被撤销,小营区也划给了博兴县。
“小营街混穷,穷人在小营大集容易找到饭碗”,这种宽容、敞亮、温暖的村风一直延续至今
小前村老人孙秀文和村主任王立涛讲述小营大集,老字号和村庄精英的故事
“小营街混穷”,这是当地有名的民谣,意指穷人在小营村容易找到“饭碗”。村民说,先祖多是逃荒迁到这里,正是小营大集让他们在这里生根发芽,开枝散叶。
解放前,这大集上有百货店、烟酒店、药铺、客店、银号、油坊、染坊等铺位,其中单单包子馆就有8家,可见其繁盛景象。
66岁的高文修说,“以前村里老人常说,有一口吃的,就先紧着外来户,因为他们日子最艰难,不是一穷二白就是被人欺负赶出老家的。如果没人搭把手,那他们真得饿死在路边了。”解放前,村民程树桐一家曾是有着三进院子、72间房的大户,但他的祖辈几乎是“光着腚、挑着担子来到小营的”。
也许是由于杂姓多,小营街不崇尚家族势力,而选择成立自治协会互相提携。在清末,小营街就有“丧会”、“红会”、“屋会”、“井会”等组织,它们都是由穷困家庭联合的非商业组织。穷人还共同商议入会资金,用作农业、小买卖,他们抓阄按号轮流使用,定期一年或半年,底息甚至无息。这就是原始的合作社。
在很多传统集贸村,常会出现“街痞子”等惹是生非的青年,但在小营村极为少见。为啥?小前村支书高文胜解释,“老人常说,兄弟俩打架咱管不着,但你若欺负外来户,有威望的村老就得出来说话”。村民王金亭认为,小营村特别讲究遇事“当面锣对面鼓”,不许背地里琢磨人。如有“扎小辫、穿小鞋”的行为,长老就要出来申斥。
小后村村支书王秀东是街上的“白铁世家”,他回忆其家风曾相当严格,“爷爷就像皇帝一样,孩子都不敢往近前凑”,但爷爷对外来户很尊重。小营为何包容新移民?王秀东认为,这是一种集贸村的智慧,繁密的人口其实是一种红利,人多买卖多,活路多。
“街上的人,聪明。”这是村民引以为豪的一句话。1982年鲁北推广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镇政府上午开会,下午小营村就签协议开始分地了。“不光是当时小营镇的第一个村,恐怕也是博兴县第一个分地的村。这说明,小营街看形势准、办事麻利。眼下正在进行的合村并居,小营也是第一个签协议的村庄。”王秀东说。
近年,小前村成立了红白理事会,修建了村庄公墓,将白事成本从7000元钱降至2000元。白事不吃请,这让主人家节省了开支和人工,获得好评。小前村主任王立涛说,死后铺张不如生前尽孝,“死要面子活受罪”,是该村村民最厌恶的行为。
这些“智慧”或许集中体现在了一个人身上,他就是解放前小营前街街长王培祯。村民称他为“王大哈哈”,此人见人就笑,凡事都能落个好口碑。对于小营附近的三教九流,王培祯都门儿清,朋友极多。相传,他为母亲做寿宴,共产党、国民党、日伪军都来庆祝。“见了仇人,谁不眼红呢?”可王培祯三言两语,就能安抚众人。村民如果遇到绑票、劫匪,甚至是日伪逮捕,王培祯常常几句话就能摆平。王培祯门前有个“一方保障”的牌匾,村民认为他完全对得住这块匾。
6141部队进驻小营,为村民带来了时髦电影和新鲜故事,部队子弟与当地村民结下了深厚友谊
上世纪70年代,6141部队在西姜村建的水塔
小营的兵站故事并未随着宋军的撤离而消失。解放前,日伪在此设立了小营据点,国民党军队曾3批进驻小营。1958年秋,公安军边防3750部队进驻小营。1961年划归济南军区直属队,改番号为6141部队,一直在此驻扎到1981年。这支独立团为小营带来了时髦电影和新鲜故事,帮助乡民挖沟引黄种植水稻,留下了不少故事。
原滨州电视台总编辑王培栋就是从6141部队走出来的文化人。他回忆,这支部队下辖三个营和一个直属队,共16个连队,在编干部战士1300余人。在部队团级领导中,有长征路上的红小鬼,白洋淀里的小八路,冀中平原上的武工队员,孟良崮的突击队长,上海南京路上霓虹灯下的哨兵,也有新时期国防大学培养出来的高材生。那时,该部营房、哨所星罗棋布,散落在潍北洼、广北洼、垦利洼、利津洼和沾化洼里。
在和平年代,除新疆、内蒙古外,骑兵这个兵种内地惟有驻在滨州的这一个连队。因此,长春、上海、八一、北京等电影制片厂与其建立了长期业务联系,该部先后参加拍摄了《铁道游击队》、《南征北战》、《红日》、《两个小八路》、《济南战役》等19部大型战斗故事片。
王秀东回忆,骑兵连战士是村民极为艳羡的对象,他们骑着高头大马飞驰在训练场,帅气逼人。其中,在描述孟良崮战役的电影《红日》中,有一个战士悬崖勒马的镜头,饰演者就是当时的骑兵连刘连长。
为何要在渤海畔设立骑兵连呢?王培栋解释,建国初期,防止敌特从海上“爬上来”和不法分子“拱出去”是头等要务。守护圈内人烟稀少,地形复杂,且有渤海、黄河、广北、清水泊和潍北等五大劳改农场,数万名服刑犯人羁押在此。部队承担着防暴动、防越狱、防潜逃等任务,不敢有丝毫松懈。为保一方安澜,每天夜间有50多个武装巡逻组近200名官兵巡逻在海防线上。战士对区内的树丛、坟包、海铺、地窝子等所有能藏匿人的地方了如指掌。
每逢秋收秋种,官兵都要帮村民耕作。小后村村主任王茂江回忆,“有一次,民房起火,部队战士端着脸盆冲出来救火。连长一声令下,战士们从水湾到民房排成一队,一个个传递水桶。一会儿,火就被浇灭了。”王秀东说,当时6141部队的子弟就在小营读小学、初中,和当地村民成为了一辈子的朋友。
“1998年,一位姓杜的老团长重游故地。他发现小营发展多年竟没有丝毫变化,这让他又爱又恨,当即流下了眼泪。我想,他如果现在再回小营,就知道高新区成立后,小营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王秀东说。
《高山下的花环》作者李存葆也曾是6141部队的一名战士,他在小营度过了6年时光,直至1970年进入济南军区政治部宣传队,正式走上创作之路。
据王培栋统计,24年里,从这个团提拔的连排干部近1200人,走出去任职的军师职干部多达48人。这个育人数字在全军是少有的。1968年秋,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后穿上军装的55名女战士,离开哈尔滨“挥师入关”来小营锻炼。1971年,省部级高干子女80多人,离开北京和济南住进了小营部队的营房,成为滨州大地上的战士。他们喝着黄河水,吃着小营大米,磨练于此,成长于此。(本节参考文章王培栋《红旗闪耀鲁北大地》)
因为小营大集的缘故,小营街道曾繁华一时,银号、商铺、饭馆,老字号云集
三进院落、七十多间房,这就是解放前“万育堂”掌柜程树桐的家业,小营街的繁华可见一斑。而老字号“明德居”是以包子馆起家,鼎峰时期曾发钱票。这钱票相当于如今的股票,有储蓄、分红、流通等功能。据《小营镇志》记载,小营村曾有一处“银号”,周围存放小钱的人居多,大多为富户人家的姑娘、媳妇将私房钱存入,从中获取利息。
“明德居”后人孙文华手头藏有祖父时期的专有瓷碗,他说:“小营街曾有四大户的说法,‘万育堂’程家、‘明德居’孙家、王培祯王家、王合斋王家。当时,大户们的院落几乎占据了半个村庄,所属耕地非常多,如程家在济南、周村等地都有商铺。1935年,国民党地方政府曾在程家办起‘蒲台县美绵产销无限合作社’。”
孙文华介绍,爷爷孙玉同生前还藏着400多块银元,但至今不知藏于何处。那么,这些富户因何发家?孙文华认为,实际上大户靠的是小营大集的密集人流,靠的是勤俭节约的家风。
因紧邻德潍公路,小营街上的马车店、小车店不少。小前村村主任王立涛转述老人回忆,马车店多是夫妻店、父子店,里面是通铺土炕或草铺,有一个七星灶为客人烧水烩干粮。白天挂上笊篱,晚上挂灯笼、旗幌以招揽生意。其中,徐方普的客店比较正规,有账房先生、跑堂伙计,为客人送茶送水。有桌椅茶具,一两张木床的房间就算上等客房了。
那时的饮食种类已经很多,如锅饼、火烧、油条、麻花、灌汤包、水煎包等。孙文华认为,祖辈留给自己最宝贵的财富是“老蒲台水煎包”和手擀面的传统做法,他曾在蔡寨包子铺与人较量过蒸包技艺,他的精湛技艺让在场学徒、顾客都大吃一惊。
因为大集,小生意传统在小营街盛行,村民多从事鞋袜、衣帽、蔬菜、瓜果、餐饮等行业。小前、小后两个行政村相比较而言,小前打工、跑运输的人多,小后则手艺人、买卖人居多。2000年左右,小营致力发展沿街经济,30多套205国道边的沿街商铺建成,位置更好的小后村民因此致富。
“今天,老街集市日益冷清,因为人多街窄车进不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去超市购物了。如今,合村并居加快,这些沿街房逐渐被拆,经济模式又从沿街经济走向组团经济。以前是五天一个集市,现在是天天能购物。小营大集走向衰落是历史必然。”曾做过小营街道副书记的孙秀东,思路很清晰。
而今,小营村的耕地已经消失。如科伦药业集团就占用小后村150余亩土地,盛泰建材、滨州交运集团、欣悦家纺、绿洲食品、博兴化工厂、小营法庭等企业和机关单位已经包围了小营村。目前,村里有70来人在附近工厂上班。
看到4里地远的潘王村的楼房生活,小营村民对即将到来的搬迁充满期待。小前、小后、西姜、鲁家、双庙五村将搬入即将竣工的“小营社区”,新生活要开始了。
(策划:韩俊亮 执行:刘清春 通讯员 孙明国)
责任编辑 胡旭阳